莫里茲·柯尼利斯·艾雪 (Maurits Cornelis Escher) 為知名荷蘭版畫藝術家。一生創作出數百件藝術作品,於平面視覺藝術有極大成就。
收藏了 M.C. Escher 多個作品的以色列博物館在2018年中至2019中期間,借出約150件作品在日本巡迴展覽。先前在東京舉辦的第一期於7月已完結;大阪展期則由11月中至1月中;福岡展期為2019年3月;最後的愛媛展期則為明年4月中至6月中。
2018
位處北陸的富山縣是日本的玻璃生產重鎮。在日語中稱為「硝子」的玻璃製品,是揉合了藝術和實用價值而成。富山市玻璃美術館在2015年8月開館,和富山市立圖書館本館併設在重建街區後的商業文化複合設施「TOYAMAキラリ」(Toyama Kirari)內。出自隈研吾(Kengo Kuma)手筆的建築,外部覆以玻璃、鋁板和花崗岩,凹凸有緻,仿似延綿不絕的立山連峰。整個建築物就是一個閃閃生輝的玻璃美術品。
到訪之日,正值富山市玻璃美術館同時舉行兩個企劃展,分別為現已完結的「Double Reflection」、以及展期直到九月的「扇田克也 光的形狀」(光のカタチ)。
是次中部北陸之旅,有八成是衝著立山黑部阿爾卑斯路線而來。數年來一直耳聞立山黑部四季不同美景,春末初夏的茫茫白雪、盛夏的翠綠高原、深秋的漫山紅葉,無一不使我著迷。尤其是開山之際的雪之大谷,逼力之大使我心神嚮往。在這幾個月一直打算要衝一下立山黑部,最後在五月中決意前往。
由四月十五日開山後直至到達前一日,我三五不時就看著立山黑部的天氣轉變。如天氣惡劣,雪之大壁等戶外範圍就可能不開放,連橫越山嶺的交通工具也可能停駛。在我上山前的一兩天,山上風雨交加,我已經作好了要隨時大改行程的心理準備。最後只能說是幸運,遇上了陽光明媚的超好天氣。從長野側出發的人比較少,基本上每程交通都能趕上我計劃中的班次。全程由扇澤到立山站,共在山上逗留了七小時;在黑部大壩、黑部平、大觀峰、室堂、彌陀之原都有停留拍照。在室堂走完雪迷宮、雪之大谷和みくりが池,共用了三小時。
是次突發中部北陸十三天遊,是在出發前兩天才買機票訂酒店的,一切都是為了衝上高地和有大雪壁的立山黑部,接著就把上次十一月沒去成的北陸景點挑重點走完。行程安排和我本來想的差不多,是在北陸三縣因天氣調了幾天的次序,打算要去的景點都去到了。全程到訪了八個百名城、一個續百名城、四個美術館/博物館,簡單來說就是完全根據自己喜好的行程。(;´∀`)
旅程中覺得最可惜的是金澤了。本來打算用一天在金澤,實際改成了一天半,但還是覺得遠遠不夠。只去了21世紀美術館、金澤城公園、兼六園、近江町市場;東茶屋街只在店舖都關門了後拍了照,武家屋敷、加賀友襌會館等市內景點也去不了。有下次的話一定要加上輪島及和倉溫泉,好好地在金澤待上三四天呀。(´;ω;`)
古往今來,建築師在設計中注入無限深思,以建築物立論,構築了我們的世界。位於東京六本木新城的森美術館正舉辦15週年記念展覽,以「建築之日本展: 建築基因留下的東西」為題,剖析日本建築的前世今生。展覽選取日本建築中九個重要的特質作為主題,追蹤它們如何從古代發展至今時今日的面貌,找出現時功能主義下仍傳承不滅的核心精神。此次長約五個月的展覽中,共展出來自100個項目,超過400件多姿多彩的藏品。從珍貴的手稿、模型、攝影作品、1:1重建模型到互動裝置,以不同面向仔細描繪日本建築的過去、現在、以至未來。